都说三十而立,但其实在当下的社会节奏里,25岁就基本要立起来了。
我还有两个月就年满25岁了。周围和我同龄的朋友,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至少在我看起来,差距非常两极分化。
有的朋友事业有成、独立自主,生活已经逐步稳定,还正在越变越好;
有的朋友刚读完研究生,正在摸索社会规则,生活刚刚开始;
还有的朋友浑浑噩噩,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、应该怎么走,甚至一直靠父母养活,从来没有想过怎么改善自己的现状……
看着身边的这些朋友,再结合我自己不算太成功却已经走上正轨的经历,我发现人在25岁以后,有6件事一定不能做。
只要告别这6件事,一个25岁的年轻人,就能够拥有更加轻松美好的姿态。

第1件事:暴饮暴食、熬夜无度,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。
在25岁以前,我们也许还有最后任性一把的资本,天天烤串火锅、炸鸡啤酒,甚至熬夜通宵,都似乎没有多少负面影响。
但在25岁以后,人的身体就会开始走下坡路。哪怕我们的心态永远年轻,对身体的保护这时候也应该被重视起来。
尤其是如果还有婚育计划的女生,一旦身体被搞坏了,孕期会承受更多的苦痛。
而选择单身的女孩,也应该保重身体,别让自己在一个人奋战的路上倒下。
须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也是我们享受这个世界最基础的资本。所以规律作息、合理化饮食,也是实现梦想的重要一环。
第2件事:沉迷刷短视频,牺牲自己的碎片化时间。
短视频平台兴起以后,很多朋友都沉浸其中。除了工作时间以外,他们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拿去刷短视频了。
但是过度依赖娱乐向的短视频,不仅会蚕食我们对于生活的思考能力,还会侵蚀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,让我们逐渐麻木得如同人形傀儡。
尤其在短视频平台上,还有一些过度夸张、散播焦虑的信息混杂其中,容易对我们造成精神内耗。
和读书、看电影、读一些有用的公众号相比,短视频的碎片化娱乐对我们生命的消耗,实在太过厉害。
偶尔刷一下作为娱乐还可以,放任自己沉迷于其中,显然弊大于利。
第3件事:说话做事太伤人,牺牲自己的人际关系。
把说话做事伤人说得直接一点,就是说话做事没有带上情商,容易得罪别人。
常见的具体行为有诸如给人乱扣帽子、背后说人坏话、推卸责任等等。
在年少不懂事的时候,我们还有一些借口护体:还小、不懂事、没经验、性格就这样……一般很少有人会苛责一个学生,哪怕我们得罪了朋友,朋友也大概率愿意继续跟我们交往。
但在25岁以后,除了读硕博的情况以外,大多本科毕业的朋友都已经步入职场3年了。
这个时候,没有人会因为你年纪轻就宽恕你。
尽量不要因为说话太过随意,让人脉对自己敬而远之。
第4件事:一遇到挫折就向外归因,牺牲自己的成长机会。
在我认识的朋友中,过得比较茫然、比较没有方向的朋友,基本上都有这个特点:
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,喜欢归因给外界,从不反思自己的问题。
比如求职失败,他们会使劲向朋友吐槽那个人事有多奇葩;升职失败,他们会拼命诉说老板如何偏心;投稿被拒稿,他们会说那个审稿编辑傻X没有眼光……
看上去他们的精神内耗是最轻的,因为内耗都被归因给外界了。但是他们往往却又是最迷惘的一批人,毕竟这种归因方式没有办法成长。
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确地归因,拒绝盲目向外归因,逃避成长的阵痛。
第5件事:低效率学习或者根本不学习,牺牲自己的精进时间。
打工一天下来啥都不想干,这个体验我也曾有过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也因为怕累放弃过自我精进和学习,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娱乐,不再抽时间看书写作。
但这样的日子持续不了多久,财政上的赤字就狠狠打了我的脸。与此同时,我的内心也变得虚弱而没有底气。
而这一切,在我重拾学习写作的计划以后,一点一点重新好了起来。
在持续写作投稿、阅读书籍并做读书笔记、整理干货并分享到知识平台的过程中,我收获了自信与安宁。
因此,无论你选择的学习方法是什么,都要记得充实你的业余生活。
第6件事:过度恐惧30岁的到来,牺牲自己的美好心态。
年龄焦虑,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。
尤其是女生,在生活中很容易面对诸如“黄脸婆”“大龄剩女”这样的恶意,从而对年龄过分紧张。
但其实离30岁越来越近,并没有什么可怕的。
就像脱口秀演员小鹿在《脱口秀大会5》里说的一样,女生能挺过30岁,本就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。
如果因为年龄焦虑,我们变得过度紧张,比如在颜值上担心自己不再好看、在事业上担心自己没有成就、在感情上担心自己孤独终老……我们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恐惧和内耗。
所以向前看吧,30岁而已,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。
写在最后:
以上就是我建议大家在25岁以后不要做的6件事,它们都和自律挂钩,我自己也正在努力不去做的路上。
曾在《人民日报》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:“当一个人踮起脚尖靠近太阳的时候,全世界都挡不住他的阳光。”
一个人如果拥有向上的心态,那么年龄不会成为阻碍。他会在对的地方督促自己把脚步迈开,在错误的地方把自己管束起来。
迈出第一步,就是踮起脚尖接近阳光的过程。管束自己,就是高级自律的开始。
当我彻底可以做到不触碰那些雷区的时候,相信在30岁之前,我可以给自己交出一份更加让自己满意的答卷。
愿你我共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