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:“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,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。”
幸与不幸之间,虽然只有一字之差,但对人生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影响。
同事小佳是今年9月份来的公司,还记得她第一天来报到时,大大方方地做了自我介绍,极其自然地找到了她的工位。
那些被称之为“社恐”会出现的情况,在她身上一个也找不到,她是自信的、有底气的。在后来的相处中,更验证了这一点。

偶然的一次机会,我们聊到结婚这个话题,她兴奋地说了她哥哥和嫂嫂恋爱时的趣事,在她绘声绘色地讲述下,我们几个被逗的哈哈大笑。
同时对她远嫁的嫂嫂也实名羡慕,她哥哥是出了名的疼老婆,她妈妈就更不用说了,只要她嫂子有什么想要的,想做的,总是第一个提供和支持。
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小佳,是幸福的,自信乐观的她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乐趣。
幸福的童年里留下的都是快乐,都是点点滴滴的美好回忆。这些宝贵的念想,让我们在每一次困难前,都有站起来的勇气,都有必胜的决心。

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力量,陪伴我们走过一座又一座高山,跨过一条又一条大河,直至未来明朗,生活依旧可期。
不幸的童年呢?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?
幸福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,但不幸的童年总能找到相似点。
网友在知乎上问: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是怎样的体验?一名匿名用户的回答收到了大家的认可。
她说:“回忆童年,想到的永远是父母不间断的热暴力与冷暴力,以及无休止的刺耳争吵。”诚然,在父母的婚姻里,我们可以说是幸福的结晶,也可以说是不幸的见证者。

那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争吵,那些打着“我是为你好”名义的爱,慢慢的将我们吞噬,就好像风起浪来的水面上,我们奋力的挣扎,却逃不过海水起起伏伏拍打。
面对不幸的事情,我们通常会有两种做法,一是想办法尽力去改变他们的言行态度和思想观念,二是任其自然不听不管,努力创造自己的小天地。
改变别人比改变自己要难得多,尤其当这个对象是父母时,更是难上加难。有相同经历的伙伴应该都知道其中的不易。

相比之下第二点更容易成功,但前提是,你得有一颗平常心,云淡风轻地看待这些属于生命里的插曲,同时拥有养活自己的能力,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地创建自己的小天地。
很喜欢这位网友最后说的一句话:“反正,我已足够坚强,足够绝望。”是的,我能看淡也能想通,坚强过也绝望过,余生疗自己的伤,做自己的小太阳。